雷达学报
 
 

在线办公

 
   作者中心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阅读

 
   网络优先出版 New!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综述文章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次数排行
   Email Alert
   
  本刊检索 | 高级检索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雷达学报
 
2012年 1卷 4期
刊出日期:2012-12-18

论文
综述
SAR专题论文
   
综述
329 曾涛
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Hot!
随着雷达技术的进步和新应用需求的出现,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BiSAR)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科技人员的关注,成为国际雷达界的研究热点。该文以BiSAR 实验为脉络,结合BiSAR 系统关键技术突破,从实验系统、处理思路和拓扑几何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尤其是欧洲)的研究现状和获取成果,并且详细总结和对比了不同类型BiSAR 成像处理算法,探讨了今后BiSAR 系统的研究思路。
2012 Vol. 1 (4): 329-341 [摘要] ( 1927 ) [HTML]( ) [PDF 10850KB] ( 4857 )
342 朱敏慧
SAR 的海洋动力探测研究及应用浅析 Hot!
该文在深入研究海面微波散射特性及其SAR 海面成像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 SAR 图像的海洋动力探测的探索工作。主要是从内波、水下地形波和船只尾迹产生机理的统计和水动力分析出发、研究了它们的SAR成像特征和相应的物理参数反演,以此拓展SAR 的海洋观察应用。
2012 Vol. 1 (4): 342-352 [摘要] ( 1447 ) [HTML]( ) [PDF 7537KB] ( 2870 )
353 吴 谨
关于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研究
该文概述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AL)成像演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已有的SAL 成像图片质量、成像体制及总的研究进展等,并指出为满足最终用户需求,SAL 研究至少需要解决扩大成像视场和降低大气湍流影响等问题。同时呼吁相关研究者积极贡献室外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实验研究数据,共同推动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技术的发展。
2012 Vol. 1 (4): 353-360 [摘要] ( 1942 ) [HTML]( ) [PDF 3841KB] ( 3980 )
论文
361 罗迎, 张群, 王国正, 管桦, 柏又青
基于复图像OMP分解的宽带雷达微动特征提取方法 Hot!
针对宽带雷达中目标微动散射点发生越距离单元走动和方位欠采样条件下的微动特征提取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图像正交匹配追踪 (OMP)分解的微动特征提取新方法。该方法利用目标“距离-慢时间像”的幅度和相位信息,构造复图像空间的微多普勒信号原子集,将向量空间的OMP 算法拓展到复图像空间,实现了距离-慢时间平面上目标微动特征的提取。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微动散射点发生越距离单元走动条件下的微动特征,并且可以实现方位欠采样时的微动特征提取。
2012 Vol. 1 (4): 361-369 [摘要] ( 1723 ) [HTML]( ) [PDF 1988KB] ( 2787 )
370 邵启红, 万显荣, 张德磊, 赵志欣, 柯亨玉
基于OFDM 波形的短波通信与超视距雷达集成实验研究
该文利用武汉大学新近研制的全数字主被动一体化高频地波雷达硬件平台,开展了短波通信与雷达探测的一体化实验研究。结合高频电波特定传播环境,首先从通信角度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在短波通信中的关键技术,然后从雷达探测角度分析了OFDM 参数设计准则及其对超视距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最后说明了通信信号解调与探测信息获取的处理流程及部分关键技术,并介绍了硬件平台、参数配置及实验结果。结果表明OFDM 波形是一种良好的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该技术对超视距雷达(Over-The-Horizon Radar, OTHR)组网探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2 Vol. 1 (4): 370-379 [摘要] ( 1985 ) [HTML]( ) [PDF 2823KB] ( 3383 )
380 金威, 吕晓德, 向茂生
基于DVB-S 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的模糊函数及分辨特性分析
DVB-S 信号作为星基外辐射源信号,在机载、舰载等远离地面辐射源的接收平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该文对DVB-S 外辐射源雷达的模糊函数和分辨特性与系统几何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文中从DVB-S 信号的特点出发,结合其作为外辐射源信号的无源雷达系统的几何结构,对信号的模糊函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系统的分辨性能与双基地几何位置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其作为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的性能量化结果。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DVB-S 信号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可以作为外辐射源的雷达信号。
2012 Vol. 1 (4): 380-386 [摘要] ( 2188 ) [HTML]( ) [PDF 1397KB] ( 2707 )
387 张林, 赵志坚, 关键, 何友
基于自适应阈值选择的非参量GS 检测算法
现代雷达系统中,杂波统计特性往往无法预先确定,此时针对性较强的参量检测方法的恒虚警能力就会下降,因此非参量方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阈值选择的非参量GS 检测算法(VI-GS),该检测算法结合了GS 检测算法、TGS 检测算法和GO-GS 检测算法的优点。基于仿真高斯杂波和实测雷达数据对该VI-GS 检测算法在非均匀海杂波背景下的检测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均匀杂波和非均匀杂波背景下,该算法都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2012 Vol. 1 (4): 387-392 [摘要] ( 1643 ) [HTML]( ) [PDF 1147KB] ( 2875 )
393 袁定波, 孟藏珍, 许 稼, 彭应宁
基于最近邻-拓扑图的异类传感器目标关联算法
针对雷达和高动态平台上的红外传感器构成的异类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中的目标关联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近邻-拓扑图的目标关联算法。该算法避免了系统误差补偿环节,有效地克服了最近邻方法对系统偏差敏感和拓扑图方法运算量大的不足,显著提高了存在系统误差条件下的关联成功率,且具有很强的稳健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目标关联正确率在90%以上。
2012 Vol. 1 (4): 393-398 [摘要] ( 1759 ) [HTML]( ) [PDF 1348KB] ( 2569 )
399 孟藏珍, 袁定波, 许稼, 彭石宝, 王晓军
基于神经网络分类的异类传感器目标关联算法
为解决雷达与高速动态平台上的红外传感器构成的融合系统中,系统误差估计、目标关联紧密耦合难于解决的问题,根据系统误差数值变化特性,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分类的系统误差补偿与目标关联联合处理的方法。该方法采用BP 神经网络进行分类,省略了系统误差补偿环节,简化了融合处理流程,对一定范围内变化的系统误差有较好的容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文中涉及的两类传感器组成的数据融合系统中,能实现目标正确关联的平均概率大于86%。
2012 Vol. 1 (4): 399-405 [摘要] ( 1927 ) [HTML]( ) [PDF 1056KB] ( 2578 )
406 吴伟, 尹成友
一种用于多目标跟踪的增强型SMC-PHD 滤波算法
该文对标准型SMC-PHD 滤波器作了两点改进。第一,提出基于观测值的目标个数和目标状态估计方法,该方法首先计算以观测值为行、存活粒子为列的权值矩阵,将按行计算的权值和与判决门限比较,把大于门限的观测值判决为真实观测值,并据此估算目标个数和目标状态。第二,为每个粒子分配表示存活年龄的辅助变量,以抑制强杂波环境下的目标数高估问题。仿真实验表明,在强杂波环境下,增强型SMC-PHD 算法在多目标跟踪稳定性方面优于标准型SMC-PHD 算法。
2012 Vol. 1 (4): 406-413 [摘要] ( 1675 ) [HTML]( ) [PDF 1635KB] ( 2529 )
414 崔姗姗, 周建江, 朱劼昊
基于半参数化SLC 的雷达目标识别
针对雷达目标高分辨距离像(HRRP)统计识别中SLC(基于累计量的随机学习算法)在小样本情况下概率密度估计准确度下降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半参数化SLC 的雷达目标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半参数化概率密度估计思想对SLC 非参数化概率密度估计进行修正,有效利用了HRRP 各距离单元幅值近似服从 Gamma 分布的经验知识,达到参数化方法和非参数化方法优劣互补以提高小样本情况下雷达目标识别率的目的。最后基于5 种飞机模型HRRP 数据的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2 Vol. 1 (4): 414-419 [摘要] ( 1524 ) [HTML]( ) [PDF 1038KB] ( 2561 )
420 王玉军, 朱丽莉, 蒋磊
LFM 雷达移频干扰特征的消隐方法研究
移频干扰是对抗LFM 雷达的一种有效干扰方法,然而常规移频干扰的载波频偏特征可能被用来识别干扰信号,为此,该文提出一种新的干扰特征消隐方法。为了隐藏或者消除这个载波频偏,新方法将对干扰信号的脉宽进行一定的截短。此外,新方法还可以通过打乱载波频偏与干扰信号移频量的原有换算关系来破坏雷达对干扰信号的识别。和传统干扰信号相比,新方法在脉宽上将和目标回波有失配,但是这个失配损失是可以接受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012 Vol. 1 (4): 420-425 [摘要] ( 1584 ) [HTML]( ) [PDF 277KB] ( 2811 )
SAR专题论文
426 张问一, 胡东辉, 丁赤飚
基于FABEMD 和Goldstein 滤波器的SAR 舰船尾迹图像增强方法
增强SAR 舰船尾迹图像中模糊的开尔文尾迹并保持湍流尾迹特征对舰船及运动参数的反演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利用快速自适应2 维经验模式分解方法(Fast and Adaptive Bidimensi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FABEMD)实现图像中开尔文尾迹,湍流尾迹和其他中/大尺度海洋特征的分解,提高开尔文尾迹相对其他特征的图像和频谱对比度。同时引入并改进干涉图Goldstein 滤波器实现对开尔文尾迹的进一步增强,并利用不变矩对增强后的SAR 舰船尾迹图像进行评价。通过原理分析、增强实验和主/客观评价,表明该方法具有显著的开尔文尾迹增强效果,并保持了湍流尾迹特征,实现效率高且适用性较强。
2012 Vol. 1 (4): 426-435 [摘要] ( 1794 ) [HTML]( ) [PDF 5415KB] ( 3171 )
436 董纯柱, 殷红成, 王超
基于射线管分裂方法的SAR 场景快速消隐技术
SAR 场景模型常采用非均匀三角网格描述,使得传统的基于Z-Buffer 技术的消隐算法难以在保持较高的消隐精度的同时兼顾消隐效率。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射线管分裂方法的SAR 场景快速消隐技术,将复杂SAR 场景的消隐问题分解为两个简单过程:一是对场景三角网格在发射平面上的投影点云做2 维Delaunay 三角网格划分,二是基于射线管分裂方法对新生网格可见性进行判断和拓扑重构。典型飞机目标和草地上T-72 坦克的消隐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2012 Vol. 1 (4): 436-440 [摘要] ( 1354 ) [HTML]( ) [PDF 1495KB] ( 2776 )
441 胡继伟, 洪峻, 明峰, 李亮
基于模型的稀疏控制点下机载InSAR 定标中CP 连接点选取方法
高精度的高程测量需要利用较多地面控制点(Ground Control Point, GCP)通过干涉定标来校正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系统干涉参量误差,针对部分区域可能只有少数控制点甚至没有控制点的情况,需要采用新的基于区域网平差理论的高精度机载InSAR定标方法,该方法中CP(Control Point)连接点的选取是影响InSAR 定标精度的关键环节。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稀疏控制点下机载InSAR 定标中CP 连接点的选取方法,该方法基于InSAR 干涉参量敏感度特性采用多项式模型拟合的方法来选取CP 连接点。通过对实测机载InSAR 数据进行区域联合定标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012 Vol. 1 (4): 441-445 [摘要] ( 1787 ) [HTML]( ) [PDF 1607KB] ( 2965 )
雷达学报
 

编辑部公告

 
· 雷达学报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通知
· 《雷达学报》2019年专题征文通知
· “雷达探测与成像前沿技术”专题征文通知
· 《雷达学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稀疏微波成像导论》书荐
· 《雷达学报》2015-2017年度国内数据库影响因子稳步提升
· “外辐射源雷达”专题征文通知
· 第二届“地面雷达复杂电磁环境效应研究”培训研讨班通知
                  更多 
 

学报新闻

 
· 《雷达学报》参加“雷达在哪里”高峰论坛
· 《雷达学报》参展第四届IET国际雷达会议及2018国际雷达和信号处理论坛
· 《雷达学报》参加第五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 雷达学报第四届青年科学家论坛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
· 第九届国际微波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
· 首届汽车雷达高端论坛在中科院电子所成功举行
· 小卫星与对地观测学术报告会在中科院电子所举行
· 《雷达学报》参加BIGSARDATA 2017国际会议
                  更多 
 

下载中心

 
· 《雷达学报》文献分类目录
· 出版道德声明
· 保密审查证明及版权转让声明
· 《雷达学报》论文格式
· 《雷达学报》常用英文缩写
 

友 情 链 接

 
· Web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Village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 Elsevier
· Springer
· IEEE Xplore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雷达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邮编:100190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20021838号-8